
作为一部无论主创人员还是电影主题都很年轻的电影,《无野之城》受到了一些指责。有些指责是主题之内的,有一些则有些无稽—居然有评论认为,这部棒球题材电影没能教懂观众怎样打棒球。在舒琪看来,从电影本身的角度,它可能没那么糟糕。
偏见被广泛流传、蔓延、到最后累积成为共识甚或舆论(consensus),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那是因为在这情形下,事物的真正面貌都会变得模糊,以致被扭曲。
我说的是刘国昌、云翔合导的《无野之城》。
By now,相信你大抵已听说过《无》片是一部以棒球为饵、展示/ 贩卖男性身体为实的同志电影(gayfilm),(并因此而)成绩拙劣。
真相并非如此,如果你还care 追寻事物的真相的话。
它毛病不少,整体并不成功;但在很多方面而言,却是一部比目前很多港产电影都要严谨认真和具备风格与特色的作品。它不会挽回你对港产片的信心,但却起码不会使你对港产片更灰心—打个比方说,我便会以为它比早前的几部好大喜功、不伦不类的古装大片更值得一看。
先说它的不足。影片用棒球作题材。大部分评论都诟病它没有教懂观众在看完影片后怎样打棒球。问题当然不在这里(这样也算是评论的准则吗?),而是影片口口声声说棒球在香港怎样稀有、片中的棒球队员为它废寝忘餐怎样难得,但剧本却没有写出棒球吸引他们的是什么,他们为棒球付出的又是什么。
或曰:影片写的其实是这些年轻球员们的感情世界,棒球只是背景,则问题反而是太多的棒球情节,干扰了这方面的描写。这是结构得不好的缘故。其次,影片由头到尾都穿插着两种字幕:其一是引自古圣贤的句子(孔子、孟子和老子),其二是选取的插曲的歌者名字(陈百强、张国荣、黄家驹⋯⋯都是早逝的英才)的生、死年份。两者都跟影片的故事无关,连扮口野(装样子)的作用也说不上,其实是有点stupid。
虽然整体结构散乱,剧本却不是没有它的神采。它的所有女性角色(尤其是香子俊的母亲与姐姐)虽然戏份不多,但都写得突出和有个性。其中阿平(严维莎饰)和梅子(林菀饰)对男女关系的主动与随意(不一定是随便),和另一女子Kim(董敏莉饰)对生命的轻率、一切讲mood(情绪),我都觉得是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很真实的写照。剧本的笔触不带半点道德批判的目光,单是这一点,已是港产电影一项不大不小的进步。
影片起码还有两项优点,是你不会轻易在近十年来的香港电影里找到的。比较显著的是它的young cast—它用一群年轻的野球手演回他们自己,这个方法可能是一种因利乘便,但却无疑大大地增强了故事的说服力,避免了香港电影最常见的虚假毛病。而即使在某些需要表演的戏剧性的段落里,演员们也没有很严重的生硬或稚嫩;把他们与当下一大堆阴阳怪气,不论演艺、气质抑或个性都不成体统的所谓人气偶像比较,简直优胜太多了。
另一项稍为含蓄的优点,是影片的景观。《无》片不论素材与人物皆取自现实生活,对粗疏懒惰的制片、制作设计和摄影来说,这类所谓“写实片”大概是最手到擒来的一种做活。但多亏美术指导黄仁逵和摄影指导张颖,《无》片在选景(location)、布景装置和镜头角度上,都体现出一份难得的(其实应该是基本的)严谨与整合效果,除了给观众提供了丰富的视觉乐趣外,还经营出一份很现代的城市感觉。懂得注重并发挥这项其实是电影最重要的元素之一的香港电影没有几部。这是我觉得应该予《无》片一个说法的地方。
最后得回到影片被标签为“贩卖男体”的议题身上。我想提出的只有两点。第一,所谓的“大量”男性裸体镜头,我会认为反映得更多的其实是本地媒体文化看待及处理两性身体的(不平衡)意识形态。《明报周刊》影评说影片的“镜头游走于各裸男的身上”、“色情片的东西要什么有什么”,真正在“游走”的应是作者的眼睛吧(除了浴室内的一个track shot(推镜)外,影片没有一个镜头是近距离或来回游离拍摄演员的身体的),“色情”的念头也大概是早就存在于影评作者意识里的东西(裸体=色情)。(对我来说,真正的色情,是《欲望都市》(Sex And the City)里拉丁壮男的一场出浴戏—当然少不了那个硕大阳具的慢镜头大特写。但在我读过的《欲》片评论文字里,却未见过有片言只字的抗议。)第二,布列松说过,银幕上只容许一种裸露,就是美丽的身体。觉得《无》片里的身体都是猥琐的、淫亵的,大抵需要去看看医生。讲完。
作者为香港著名影评人、编剧、电影发行人
淘宝热门商品:
来源:
鱼乐
0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