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2日星期日

西方惊险小说“中国热”的背后

随着中国军事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在一些西方惊险小说家眼中,中国正取代苏联,成为与西方发生政治和经济冲突的新威胁。如果我们回顾一下大半个世纪以来,以傅满洲为中心的 “中国威胁”想象,你就不会对眼下西方惊险小说中换汤不换药的类似虚构感到惊讶了。

  西方人对于“中国”这个词到底抱有多少幻想?去年11月《泰晤士报》做的民调显示,54% 的英国人在提及中国文化时,第一个想到的形象仍然是毛泽东。而“中国人是否现在还留辫子”,则是英国普通民众“十分关心的问题”。
  然而,恰恰是因为这份朦朦胧胧的东方神秘色彩,令中国成为西方惊险小说绝佳的背景。爱读侦探、推理、间谍小说的人都知道,与严密的情节、有意思的人物设置一样,神秘的环境塑造对这一类型小说的成败同样重要。而西方媒体近年来宣扬的“中国威胁论”,更为惊险类小说注入了“新激情”。


最新惊险小说中的“中国威胁”
  苏联一直是西方间谍小说取之不尽的灵感来源,但《经济学人》杂志最近的报道指出,随着中国军事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在间谍小说家眼中,中国正取代苏联,成为与西方发生政治和经济冲突的新威胁。
  查尔斯·卡明(Charles Cumming)被誉为现代间谍小说的大师,他本人曾在英国军情六处(MI6)作为间谍受训,因而作品很有“真实感”。虽然卡明本人目前隐居在马德里,但他的第4 部作品《台风》(Typhoon,2008),读起来似乎对中国颇有研究。故事开始于1997 年的香港,回归前数月,一位老教授坐船从新界进入中国内地,要求直接与政府接洽;西方某机构正在武装一些伊斯兰好战小组,目的是要在新疆发动一场暴动;Joe Lennox 是一名MI6 特工,有理想并且有良心,可这对一名间谍来说相当危险;Miles Coolidge 是他在CIA的朋友和对手,是个对性成瘾的人,喜欢在妓女的肚皮上吸食可卡因;他们共同的心仪对象Isabella Aubert,则是个极其迷人的法国女郎……《台风》的故事线索复杂,其中对上海有相当生动的描写,最后的高潮则落在北京,一个秘密的美国间谍组织将要发动他们精心策划的阴谋……科林·哈里森(Colin Harrison) 是斯克莱布诺(Scribner)出版社的副总裁,写过6 部小说,开创了“纽约都市黑暗惊悚小说”流派,包括《曼哈顿夜曲》(Manhattan Nocturne,1996)在内的多部作品曾入选纽约时报最佳图书榜。在他的新作《发现者》(The Finder)中,主人公Jin Lin 是一名年轻美貌的北京女孩,她与两位墨西哥朋友去兜风,却意外地被卷入一场致命的阴谋。她来到华尔街的目的是要盗取一些机密文件;在国际巨额金融交易背后的黑暗世界里,她受到纽约的亿万富翁权贵们的追杀。Lin 能够逃脱魔爪吗?
  曾凭处女作《忠诚的间谍》(TheFaithful Spy,2006)问鼎爱伦·坡最佳新人奖的《纽约时报》记者艾利克斯·贝伦森(Alex Berenson),据称对国际阴谋和政策制定非常了解。在他的新作《鬼魂之战》(The Ghost War)中,主人公John Wells,一名CIA 特工以及唯一潜入基地组织的美国人再次出场。这一次,他被送到阿富汗去调查为什么塔利班的军事策略突然改进了,但是一种更强大的力量登场了:美国在朝鲜的一次任务以血腥灾难而告终;而一场极度危险的国际政治冒险游戏,却似乎与中国有关……

  很明显,这些最新出版的惊险小说,多多少少都有“中国威胁论”的“意识形态背景”。贝伦森在接受《纽约时报书评》的采访时,就毫不掩饰地表露出对中国军事实力的恐慌。他列举了近年来中美在军事上的一系列“摩擦”,并认为,也许几年前,中国军队还在依靠朝鲜战争时期设计的那些潜水艇和战斗机,但近几年中国的军事实力已经脱胎换骨;按照贝伦森夸张的说法,如果美国面对的“敌人”有两极之分,那伊拉克代表的是粗陋、低技术含量的“蛮力”,而中国拥有的潜艇、弹道导弹和太空实力,则代表着更具威胁性的“高科技力量”。
  以“傅满洲”为中心的“中国想象”实际上,这些最新惊险小说中的“中国想象”并不新鲜。数十年来,中国和中国人的形象一直时起时落地在西方惊险小说中扮演着一个特定的角色—经常被东方式的神秘和各种古怪的恶习所围绕,但又是最为老谋深算、难以战胜的“敌人”。
  自上世纪初开始,西方大众对中国和中国人的想象,就始终离不开侦探小说。从英国小说家萨克斯·儒默(SaxRohmer) 笔下阴险狡诈的傅满洲(FuManchu)博士,到《星期六晚报》(TheSaturday Evening Post) 上连载的毕格斯(Earl Derr Biggers) 笔下的陈查理(Charles Chen),都不是什么正面人物。
  儒默早在1915 年的《黄爪》和1919 年的《大麻》中,就塑造过一批诡计多端的华人罪犯形象,他们在英国策划各种毒品阴谋,企图诱骗上层社会的贵妇、女演员等进入吸食毒品的邪恶圈子,以“毁坏大英帝国高尚的道德秩序”。
  他的傅满洲系列小说更是反复宣称“睡醒后的亚洲”将会威胁白人的“男性气概和女性气质”。
  在傅满洲系列小说以及以傅满洲为原型的14 部好莱坞惊险恐怖电影中,傅满洲代表着西方人心目中中国移民的形象,也是20 世纪西方对所谓“黄祸”的想象的化身。
  傅满洲具有那个时代西方人心目中标准的中国人性格:聪明机智、奸诈狡猾、对自己和他人的痛苦麻木不仁、残忍、勤劳、讲究实际 ……此外,他还颓废放纵、嗜食鸦片,却有着让人失去戒备的魅力。最重要的是,他既掌握神秘的东方知识,又掌握西方近代科学知识,两者的结合给了他超常的独特力量。他的阴谋是在全世界创建一个“大一统的黄色帝国”。
  傅满洲成立了一个叫“西番”的秘密组织,成员遍布整个东方,并控制着众多“前线组织”,其中包括穆斯林极端组织、贩毒团伙、传统的中国秘密会社、崇拜卡莉女神的印度强盗杀手、身怀绝技的缅甸武装土匪等等。最后,傅满洲甚至潜入了西方殖民帝国的中心—伦敦。
  他动员起各种黑暗的神秘力量,暗杀那些怀疑他的人,绑架那个时代最伟大的科学家,将伦敦变成了一个阴森恐怖的地方……
  到了冷战时代,傅满洲的阴魂又卷土重来。在小说和同名电影《谍网迷魂》中,一个“像傅满洲一样微笑着的”中国巴甫洛夫心理学家,负责给美国在朝鲜的战俘“洗脑”,以便让他们为中国工作;电影《从地心攻击》中,红军在一名中国官员模样的人领导下,发明了一种核动力钻孔设备,在美国所有大城市和军事基地下面挖掘隧道。另一部电影《檀岛骑警》中,中国特工人员何发在越南战争期间策划了一个又一个“全球阴谋”。卡尼夫(Milt Caniff)每日连载的漫画则把中国描绘成鸦片和海洛因的国际交易中心,并欲把毒品作为谋求世界霸权的手段,来“毒害西方”……英国索性在1965-1968 年间一口气制作了5 部“傅满洲电影”(分别为1965 年的《不死的毒王》、1966 年的《傅满洲的女人们》、1968 年的《傅满洲复仇记》、《傅满洲之血》和《傅满洲的城堡》),将这股对中国忧惧、焦虑和妖魔化的浪潮推向了高峰。
  回顾一下大半个世纪以来,以傅满洲为中心的所有这些乱七八糟的“中国威胁”想象,你就不会对眼下西方惊险小说中换汤不换药的类似虚构有任何惊讶了。正如美国著名汉学家何伟亚(James L.Hevia)所说:“在永无休止的热战和冷战中,傅满洲威胁存在的合理性都能够得到证明。在这样一种气氛下,也许很容易去想象也很容易会相信中国人的阴谋,或者某些聪慧的东方人有可能会把古代和现代的科学知识融合起来。从这样的忧虑向前再走一小步,就会想象出一个能够

淘宝热门商品:
 

¥:21.00 

【义乌绘美家居】【收藏本店送礼品】

 

19.00 元  

【广州商盟】靓一族专营匡威运动鞋/秋冬针织帽子

特价19元 09年新款出口韩国时尚个性净版球球针织帽爆款卷边

来源:鱼乐

0 评论:

发表评论